鍋爐節(jié)能改造專家、商用蒸汽機節(jié)能改造專業(yè)公司
News
疫情席卷全國、來勢洶洶,形勢復雜而嚴峻,我們正在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面對突發(fā)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疫情防控是關鍵環(huán)節(jié)。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疫情當前,全國教育系統(tǒng)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tǒng)一部署,以最大的努力、最嚴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全面落實防控措施,為全國近3億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構筑起一道安全可靠的健康防線。
校園人群密集,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食堂、科研樓等校園公共建筑的安全健康運行面臨著更為緊迫的壓力,必須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落實管理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力量開展防控,把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具體人,及時指導行政區(qū)域內教育部門和學校做好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的關鍵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而建筑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間,也因此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戰(zhàn)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教育之弦”今日起將推出系列報道,為校園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解決建議。 今日,為大家分享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公共建筑防疫運行技術指南。 在這場全民動員的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為保證春節(jié)假期及假期后建筑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切斷傳播途徑,防止交叉感染,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本著職業(yè)精神下的社會責任心,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質量與科技中心在各專業(yè)總師、總監(jiān)的帶領下,集合院技術專家,基于積累的建筑設計、運營及傳染病理研究經驗,探討疫情的防控措施和公共衛(wèi)生長效應對機制,編制了建筑防疫運行的系列防疫特刊,旨在指導疫情防控期間建筑的安全運行,為相關建筑使用者提供參考,最大限度地保護建筑的使用者。
本技術指南可作為正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在傳染疫情防控時期運行管理的參考。公共建筑中的運行管理的重點包括建筑、通風、空調供暖系統(tǒng)、給水排水系統(tǒng)、清洗消毒、垃圾處理等。 1.1 防疫期間,公共建筑出入口宜設置疏導,設置只進和只出的門,采用人流單行進出的方式。 1.2 多層公共建筑的電梯宜停止運行;高層公共建筑的工作人員建議盡量采用走樓梯步行方式,盡可能不使用電梯。有條件的公共建筑可分開設置上行和下行樓梯,避免人員交叉。 1.3 防疫期間,公共建筑宜根據建筑物實際使用功能、使用人員和使用時間臨時將建筑物劃分為不同性質的相對穩(wěn)定的使用區(qū)域,對于頻繁流動變化的人員,宜設置獨立的空間區(qū)域,如在其入口附近設置訪客區(qū)且采用預約訪客制,避免同一時間人員聚集。 1.4 防疫期間,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廳、劇場、大報告廳等人員密集場所宜停止使用。公共建筑宜進行使用人數總量控制。 1.5 防疫期間的會議應盡量采取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公共建筑中的各類會議室盡可能少用或者不用。 1.6 公共建筑的人員停留區(qū)的空間布置應考慮人員相互交流空間距離1m以上。公共建筑中庭、公共休息區(qū)等人員停留區(qū),應減少或不布置桌椅等家具,盡量避免停留接觸。 1.7 公共建筑的空調機房內應保持清潔、干燥,嚴禁存放無關物品。 2.1 防疫期間的公共建筑日常通風應按以下原則運行: 1. 公共建筑中,每2小時應主動開窗通風1次,每次15分鐘~30分鐘以上。開窗通風宜在上午10:00至下午16:00之間室外溫度較溫和時。 2. 公共建筑中,所有平時用送排風機均應啟動。 3. 公共建筑中有外窗房間,在空調運行期間宜保持外窗一定的開度(高層公共建筑隨著高度增加,開窗開度可以適當減?。_??諝饬魍ǎ蝗敉獯芭c空調設置窗磁聯(lián)動控制,建議在傳染疫情防控時期取消聯(lián)動。 4. 公共建筑中無外窗或固定外窗房間,在空調運行期間宜將房間門保持一定開度,使房間與其他非人員停留空間保持相同。 5. 公共建筑夜間無人期間,在確保室溫不低于5℃的防凍值班溫度前提下,應關閉所有制冷供暖設備,開啟外窗,啟動所有排風系統(tǒng)進行通風換氣,換氣時間不少于2小時。對于無外窗與固定外窗房間,應設置臨時移動式風機對房間向公共區(qū)域排風,并通過公共區(qū)域與室外換氣,避免通風死角。 6. 公共建筑的廚房通風與餐廳食堂通風時,應識別氣流組織與正負壓方向。廚房通風時,應通過室外補風,不應通過公共建筑內其他區(qū)域負壓滲透補風。餐廳食堂通風時,若原有排風口設置于售賣區(qū),且售賣區(qū)處于負壓區(qū)或回流區(qū),不應啟動原有排風系統(tǒng),可在餐廳食堂設置臨時移動式風機從人員停留區(qū)向室外排風。 2.2 公共建筑自凈通風可采用下列方式: 1. 公共建筑通風換氣宜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或啟動排風系統(tǒng),外窗自然進風的混合通風方式;對于無外窗房間或大開間內區(qū)公共區(qū)域,可同時啟動排風與新風(送風)系統(tǒng)機械通風方式。 2. 對于不具備自然通風條件且未設置較大排風量措施的區(qū)域,可在征得物業(yè)允許的情況下,臨時采用啟動排煙風機排風,加壓風機送風的方式定時送排風。 3. 對于嚴寒和寒冷地區(qū),需要注意運行的時間,保證室內無人期間的室溫不低于5℃的防凍值班溫度。 3.1 防疫期間,公共建筑若采用空調供暖系統(tǒng)時,在投入使用前,應對空調系統(tǒng)按本指南第5節(jié)進行清洗或消毒后,適當提前投入運行,為建筑提前進行通風換氣實現(xiàn)自凈效果。 3.2 防疫期間的公共建筑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室內空調供暖溫濕度宜按以下原則設定: 1. 運行使用時空調供暖溫度宜設定為20℃,有條件時可以適當提高室內的設定溫度。當室外溫度達到20℃以上時,宜停止使用空調供暖系統(tǒng),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或全新風直流通風方式。 2. 室內濕度不宜過大,不宜大于50%。設有空氣加濕處理空調系統(tǒng)的公共建筑宜關閉加濕系統(tǒng)。若加濕器為濕膜加濕器時,對濕膜加濕器應進行消毒處理后,方可開啟空調供暖系統(tǒng)。 3.3 公共建筑中央空調供暖系統(tǒng)宜按以下原則運行: 1. 當公共建筑采用風機盤管(或者VRF)+新風系統(tǒng)時,其新風系統(tǒng)應全部啟動投入正常運行并宜24小時運行。并且對供暖空調的新風機組出風溫度盡可能調高,充分利用新風熱濕處理承擔室內負荷,減少室內分散末端的使用??照{供暖系統(tǒng)開啟時,應同時開啟室內的所有排風設施。 2. 當公共建筑采用全空氣系統(tǒng)時,宜關閉回風閥且封閉回風口,采用全新風運行。 3. 公共建筑的新風應直接從室外清潔處取風,嚴禁從機房、樓道及天棚吊頂等處間接吸取新風。新風口應當遠離建筑物的排風口、開放式冷卻塔、垃圾排放點和其他污染源,并設置防護網和初效過濾器。 4. 公共建筑中空調供暖送風風口葉片角度可調時,應調整葉片角度;葉片角度不可調時,宜調整人員停留區(qū)位置,避免向人體直接送風。 3.4 當公共建筑中發(fā)現(xiàn)疑似病例時,應采取立即隔離措施,對疑似病例停留空間的空調系統(tǒng)宜停止運行,并對其停留的空間及空調系統(tǒng)相關部件消毒后方可使用。 1. 當疑似病例停留空間的空調系統(tǒng)為風機盤管(或者VRF)+新風的系統(tǒng)或分體空調形式,可只關停所在空間空調末端或分體空調并清洗消毒,保持新風系統(tǒng)持續(xù)運行24小時且疑似病例停留空間內消毒完成。 2. 當疑似病例停留空間的空調系統(tǒng)雖然為風機盤管(或者VRF)+新風的系統(tǒng),但風機盤管(或者VRF)未能實現(xiàn)按空間獨立設置或采用吊頂回風且吊頂內空間分隔不完善,必須對所有空調回風涉及房間或吊頂聯(lián)通房間的風機盤管(或者VRF)全部關閉并清洗消毒,保持新風系統(tǒng)持續(xù)運行24小時且疑似病例停留空間內消毒完成。 3. 當疑似病例停留空間的空調系統(tǒng)為多空間公用的全空氣系統(tǒng)(變風量系統(tǒng)),應將全空氣系統(tǒng)關閉并清洗消毒,同時封閉該房間的送回風口。